駕車回家途中,妻在讀著網上一篇文章,慨歎:「三個月便有17個青少年自殺死亡。」我說,應該沒有那麼多,這是包括自殺未遂的數字吧?她說真的是17個。
我對老年人的自殺數字比較有概念。香港每年都有數百名老人自殺。每季超過100人。對於青少年自殺數字我沒有概念,一定要估計,我會猜每一季不會超過10個吧?這與真實相差很遠。
近期Facebook不只一個朋友關注青少年自殺,起初是因為接連有青少年選擇結束生命的新聞。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在上月底開記者招待會,按新聞報道統計數字,19歲或以下的個案,三個月多便有 22 宗,其中17人離世。
很多自殺未遂的個案不會被報道。17人離世,試圖輕生的個案應該不只22宗。
妻讀的是陳培興的文章「自殺在香港,以及我們需要知道的一些數字」。陳是殯葬禮儀師,從事生死教育特別是青年培訓,生死服務中心「桔梗花」的創辦人。我晚上補讀了,其中一點讓我想了一下。他曾說現時的媒體訓練,「大部分可做到將感染程度減至最低,包括不作詳細報導、不放頭版或採用相片等等。怎樣在報之間取個平衡,一直都是處理這類個案的重要課題。」不渲染是對的,但今天一宗,明天一宗,一年一堆數字,不會令人關心。他也提到,過去10年青少年人口銳減,甚至要「殺校」,但青少年的自殺數字反而在上升,按人口比例,自殺率升了近一倍。
我的問題是,誰關心?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1/11/2023刊出。
1 則留言:
讀到自殺的新聞,尤其是青少年自殺,更感痛心難過。其實新聞已經不大報導了,所以可能留意的人並不多。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