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庾信《枯樹賦》完全是偶然。大學時代喜歡新詩進而選讀歷代詩歌,但一直怕讀漢賦,那些駢四儷六,美麗的詞藻與絡繹不絕的典故令人望而生畏。早前大學解僱前副校長,我想起駱賓王的詩《在獄詠蟬》,從詩的序文見到老樹婆娑「無復生意」的意象,再順著去尋找關於老樹的詩歌,自然就來到《枯樹賦》。
庾信對樹木的博學真是很厲害,這麼多種類的樹和樹木典故都能夠巧妙自然地入於一篇駢賦,通篇以樹喻人,亦以人喻樹,人從少壯老去與樹木由榮到枯渾為一體。
這可不是一般的長吁短歎。庾信生逢南北朝亂世,在南朝梁武帝時為建康令,遇上叛亂,他率兵禦敵。建康(今南京)失陷,他被迫逃亡江陵,投奔梁元帝,曾奉命出使西魏。可是不久西魏便攻克江陵,殺了梁元帝,庾信被留在長安(今西安)。羈旅失根,江陵被毀時,焚書浩劫成為巨大創痛。
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深切的悲痛。長長的韻文第二段特別讓我有感。這一段寫大江南北各種樹木,北方白鹿塞的古松和大梓樹盤根廣大,生於山崖而見鬱勃生機,對比之下,眼前的桂樹和梧桐卻蕭瑟枯萎,於是問「桂何事而銷亡,桐何為而半死?」原來桂樹、梧桐都是從原產地移植到帝王宮苑,「開花建始之殿,落實睢陽之園」,一時風光,但離開了故鄉土壤,最終變成枯樹。
這一節以下轉筆寫各種不材之木,彎曲臃腫、節疤橫生,遇上好的匠人仍然可雕。枯樹之材並非沒有價值。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6/12/2023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