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彆扭的中文,但是想不出更恰切的名詞來描述令人擔心的城市變化。最先想到這個問題是去年尾,從臉書讀到上環「見山書店」店主發文說,由於長期遭神秘人投訴,政府發信頻提「檢控」,決定在今年三月結業。之前,書店被指非法霸佔官地作店前平台,一片方磚很快被拆除,但那才是連串投訴的開始。「投訴、巡查、檢控」似乎是依法整治獨立書店的常見模式。
我並不認識這些書店的主人,只是惋惜城市失去一道又一道風景,日漸「乏味化」。每個城市的書店都展露它的性格。個別書店或者不足惜,但這兒清洗一片,那兒削去一塊,結果便是乾淨的城市2.0。這等同由投訴者的政治品味來決定香港的未來面貌,讓永遠正確的投訴打造正確的城市,這是自我乏味化。
當同樣的指導方針用於清理城市的方方面面,汰洗舊的,換上同一調子,香港的品牌會逐步褪色。搞盛事能吸引遊客於一時,不會解決美學上的褪色。
在「知乎」見到話題,問「什麼人是單調乏味的?」有人答:「最單調乏味的,是那種缺少自我,靈氣盡失,隨波逐流,狹隘墮落,嚴重世俗化,為了追求跟別人一樣,輕易放棄原則,妥協自己,而被歲月無情吞噬的人,他們沒有真正的觀點輸出,講出來的機械的缺乏生命力的話味同嚼蠟,跟別人聊天,話題永遠離不開自己的那一點點事,在逼仄的空間裡不斷地狹隘下去。」改寫一下,溫和一些可以描述城市。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5/1/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