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7日 星期六

還要「月旦」嗎?

這個名詞現在已經像古物,相信大學生也沒有聽過「月旦時事」。它也真是文言文。白話怎麽說呢?大概是議論時事,但月旦是含有褒貶評價的,不只是持平議論。

想起這個古老名詞,是在上月底23條立法順利完成之後,有人問會否對言論自由做成新的壓力?港大法律學院講座教授陳弘毅說,落實23條立法的《維護國家安全條例》範圍雖廣,力度也相對嚴厲,但相信因違法標準清晰,檢控會較罕見。他說市民最需要留意的,可能是煽動意圖罪的條文,但強調對政府建設性的批評和改良建議,不會構成犯罪。(《明報》,2024327日)

這是好提示,但也不容易。評論一般時事,如垃圾徵費、店舖「執笠」,不容易同時奉上改良建議;批評政府或內地的話,像謝議員議論「小紅書治港」、網友剝花生笑談杜拜王子、譏諷各種燒錢的盛事,負面又沒有建設性,一旦被認定是「唱衰」,離開「煽動憎恨」的指控可能並不遠?

「月旦」最初是指每月初一鄭重地做的事。每個月初用清水洗淨龜(殼)卜筮,以雞蛋摩擦祝福。(《史記·龜策列傳》)在晉代,有人每月發表對官員的褒貶,被質疑:傳統是每三年考核一次,評定升降遷調,怎麼可以一個月就進行褒貶呢?答道:三年是官方規定的考核制度,月旦是私下進行的考核。(《晉書·祖納傳》)

這只是質疑過於頻密,沒要求有「建設性」。如今天下筆如喙、尖銳像魯迅的月旦要式微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1/4/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