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今流行說「中國特色」,這是兼有文化性格和政治原則的名詞。年輕時(幾乎是半個世紀前!)對中國文化性格這個主題有些著迷,最初是讀梁漱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日後也反映在我寫作《當中醫遇上西醫》時選取的方向。
梁漱溟的立論是大氣魄的,比較世界上三種不同的文化形態:西方文化是竭盡全力去滿足欲求;中國文化是遇到問題,強調隨遇而安,調和欲求;印度文化深覺欲求與現實的矛盾難解,取向是兩者都鄙視,強調宗教。這些論點現在看來太粗略,但昔年開闊了想像。
後來比較喜歡閱讀對在地的中國文化描述,其一是說,以農立國的文化性格是「安土重遷」。這成語出自《漢書.元帝紀》:「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原文是漢元帝詔書的開頭,背景也有意思,那是關於各地官員大規模建設陵園,徵用土地,遷徙人民令致「破業失產,親戚別離」。元帝不忍,詔令檢討。
關於古代黎民的性格,《詩經》有很多樸素的民歌,展示西周初年至春秋時期的民風。可是,套上由郭沫若開始的大氣魄馬克思主義史觀,周朝也被歸入奴隸社會,華夏先民全是奴隸了。
人民被奴役未算可憐,郭沫若從甲骨文的研究論斷,「民」字的象形是以刀矛刺盲一目,認定「民」最初是商代的戰俘奴隸,被刺盲眼睛防止逃跑。還有一個「眾」字,說象形烈日下赤身露體做苦工的三個人形。這真的是滿目皆奴隸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1/2/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