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左右腦的華夏文明

昨天說,比起數字為本的公曆新年,我更喜愛農曆新年,前者屬於左腦;後者是春節,有很多喜慶(還有吉祥、春天到來)聯想類比,含有右腦審美。左腦與右腦的對比,當然不是很準確的,人的腦神經認知與思維,比這複雜得多,但是說中國文化性格強於右腦式聯想和類比,弱於左腦的精確推理,是有一定的根據。

例如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近年流行說我們是「璀璨的華夏文明」,就是含有右腦審美的籠統概念。「夏、商、周」合稱為「三代」,但並不是同等地具體可信的歴史。尤其是夏朝,大禹治水是相傳的故事,連夏朝亡於暴君夏桀寵愛妹喜也是後人說的故事。

民國至新中國初年的甲骨文研究提供了不少商代文化的材料,但夏朝的存在,要到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掘出宮殿才有些端倪。這是從1959年開始的數十年考古工程,十分豐富,但夏文化、夏朝歷史是怎樣的,還是面目模糊。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右腦想像璀璨的華夏。

如果用左腦主導,我們應該自稱商周文化。有點為難的是,從50年代開始,權威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一直把商代甚至周代歸入奴隸社會,郭沫若、翦伯贊、范文瀾等各持文獻嚴肅地辯論西周時代是否已經從奴隸社會進化為封建社會。學校的教科書都在教馬克思主義史觀。這些也是右腦式認知。為難在於,如果古代中國全是奴隸史,那是恥辱還是驕傲?我們有什麼璀璨的華夏文明可言?兩種史觀需要左腦分析,好好梳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4/2/2025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