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2日 星期六

從真話到假話

中國古代社會是否真的有千多年漫長的奴隸社會?從郭沫若(1892-1978)開啟的中國唯物史觀,得到政治「加持」,好像是科學真理一樣,最終變成教條。這也常稱為馬克思主義史觀,但是其實馬克思並沒有教條化地認定全人類的社會都要有一模一樣的歷史發展階段。新中國的歷史學者因為尊崇馬克思、恩格斯、斯太林,把教條化的歷史公式照搬到中國,在歷史分期的課題上面打轉,結果既缺乏真理,也不能說真話。

教條容易樹立,很難拆卸。真理容易掛在口邊,真話很難直說,這似乎是中國知識分子的特點。郭沫若是典型例子。

因為寫這個題目,我耐心地讀了好些郭沫若的資料,自己都覺得意外。換了在10年前,很可能對於這一類諂諛求存的知識分子不屑一顧。現在知道,他在60歲以前不是卑躬屈膝的。

郭沫若尊崇儒家,說孔子是「永遠有生命的巨人」,儒家從個人修身出發,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整全的人本發展。1945年出版《十批判書》,批判先秦諸子,獨樹一幟地提出了以人民為本位的評價標準,孔子和孟子合乎這原則,是善;墨家和法家以服務王公大人為本,是惡。這些是他在1949年以前的真心話。

即使在新中國儒家不吃香,最初郭沫若仍然肯定孔子是「由奴隸社會變為封建社會的那個上行階段中的前驅者」,直至被毛澤東點名說「十批不是好文章」,批判他「尊儒反法」,他才惶恐地修正,假話說不停。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6/2/2025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