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1892-1978)捱過10年「文革」,85歲去世。據說當日發佈的訃告原本稱郭沫若為「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鄧小平在後來的追悼會「將『偉大』改成了『卓越』。」這背後應該有政治規矩和歷史評價的考量。然而,「卓越的無產階級文化戰士」也不能一錘定音,直至今天,內地對郭沫若的歷史評價還有爭議。
郭沫若有幾段婚姻和同居,11個子女,兩個死於文革折磨,其他子女都成才。排第6的郭漢英是理論物理學家,他有一篇文章〈憶郭老二三事〉,寫得頗為平實,我讀後多了一點點同情。
這是郭漢英應邀為《中關村回憶》(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1年)
寫的,文集紀錄了28位新中國第一代科學家的子女們對其父輩的回憶,也折射時代。郭漢英在文末說:「時代造就了郭老,郭老也反映了時代。」這不是空話。
郭沫若是文人,但在新中國不單是中國文聯主席,也是中國科學院的第一任院長,更委任為政務院副總理,1949年是人生的高峰。
低點從1966年開始。1965年,姚文元批判吳晗編的歷史劇〈海瑞罷官〉,掀起文革序幕。郭沫若眼見運動的陰風,從一開始就牽連他幾十年的知交,吳晗、田漢、翦伯贊全部變成「反黨」、「反社會主義」,預感難以倖免,翌年4月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議上即席發言,全盤自我否定,說幾十年來寫的幾百萬字「應該全部把它燒掉,沒有一點價值。」從這一刻,就開始了無底線的奴顏諂諛肉麻歌頌。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7/2/2025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