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今天是「五四」,忽然想聽〈蘭花草〉。
歌詞來自胡適(1891-1962)的小詩,1921年寫的〈希望〉。原詩3闋60字,後來自己改寫為4闋80字的〈蘭花草〉(收入胡適家鄉的《績溪縣志》)。80年代流行的校園民歌〈蘭花草〉則是在此之上再改動了14字,如「急壞看花人,苞也無一個」改為歌詞「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作曲是陳賢德、張弼。
我念大學時初聽〈蘭花草〉,直覺它是寄意「新文化運動」。悉心移種的蘭花草,能否開出花朵?
網上資料說,1921年6月10日,胡適和陳文伯陪蔣夢麟去西山散心,熊秉三夫婦送了盆蘭花草。從西山回來後,他美國的 老師杜威來中國訪問,胡適陪同去了上海和南京一趟,回到北京已是秋天,蘭花草還是和去上海前一樣,沒有開花的樣子。
今年是沒有指望了,明年大約可以開的吧!想到這裡,胡適走到門房前,叫僕人閻海將蘭花草搬回屋裡過冬。第二天,胡適從外面回家,在人力車上寫了小詩〈希望〉。
這是生活化的寫作緣起故事,但胡適寫詩常是有寄意的,〈希望〉不似只是咏物記事。
胡適在1917年獲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夏天便回國,提倡文學革命而成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1919年爆發「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大學校園是爆發點。
當時北大文科學長是陳獨秀(1879-1942),他也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鋒,此時更直接領導五四學生運動。翌年,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中國第一個共產主義小組,1921年在法租界被捕。
胡適自己記得,小詩〈希望〉就在陳獨秀被捕那天寫成的。
〈蘭花草〉
我從山中來 帶著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花開早
一日看三回 看得花時過
蘭花卻依然 苞也無一個
轉眼秋天到 移蘭入暖房
朝朝頻顧惜 夜夜不能忘
期待春花開 能將宿願償
滿庭花簇簇 添得許多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