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日 星期二

想起明愛醫院

整理電腦裡的舊作時,發現一篇從未發表的文字。那是2009年初寫的,當時是想試寫一本新書,書的意念是追問:「現代醫院」(modern hospital) 到底是什麼?它應該是什麼?
這樣的書要全副精神投入才有希望成形,在工餘瑣碎地寫一定是虎頭蛇尾,甚至連虎頭也見不到。
為什麼當時衝動要寫?那是緣於2008年底明愛醫院門外發生的「失救事件」。當時公眾交相譴責,信心危機有如狂潮。
當時想以此為切入點,抽絲剝繭,探索「醫院」為何物。落筆時,卻不禁記述了自己和明愛醫院的兩段因緣。
我沒有在明愛醫院工作過,但那兩段人生接觸,令我對她的「社區醫院」身分有些感情上的親近。其一是先父的肺結核病。爸爸在三十多歲時患上肺結核病。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它還是絕症。幸而當年治肺結核的第一代藥物Streptomycin剛在1947年推出,而且在廣州有售,他及時得到醫治而倖存。三十年後,肺病復發,街坊醫生和某急症室延誤診斷為肺氣腫,在家快不行了,姊姊們把他送到明愛醫院,終於得到確診,轉介到葛量洪醫院,撿回性命。他活到97歲。
其二是2006年底,我接到電話,一位患肺癌的舊同事說,驗血的指標又惡化了,化療無效。「我應該再試新藥嗎?還是只看中醫?應該換另一位中醫嗎?」她心焦地問。在我給她的那些亦醫亦友、亦中亦西的意見裡面,其實沒有很多科學證明了的「真知」。我只能輕輕提醒她哪些想法有可能是不妥當的。
大半年後,朋友走上生命最後的一程。在明愛醫院紓緩治療病房,我們靜靜地談了一會。離開時我在想,這是很好的善終照顧。兩次接觸都是淺的、平常的,但就令我確信這並不是一間冷漠的醫院 
【原文在512日刊於「大夫小記」專欄,經合併節改。】

1 則留言:

chunjie 提到...

情淡卻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