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7日 星期二

原來是基建

一個月內寫了三篇申請「易通行」的曲折旅程,如果再寫,不單悶壞讀者,可能編輯先生都要溫馨提示適可而止。

曲折中卻有些領悟。最先是不順利,也有點莫名其妙為什麼弄得這樣麻煩,由此生起疑問:這項新猷,對本身原已使用Autotoll「快易通」的駕駛者如我,到底有什麼好處?一樣是透過無線射頻識別技術(RFID)識別,一樣是於戶口中自動扣錢。

網上提供兩種答案,一是「易通行」基本上與「快易通」無異,但政府已決定將來會以「易通行」全面取代,駕駛者非申請不可。

第二種答案是,「易通行」的RFID比現時「快易通」的系統強勁,車輛不必使用特定通道,可以在任何通道直行直過。不過現時「快易通」使用者過隧道早已是優先地直行直過的,日後眾「車」平等,會否反而齊齊塞車?即使會快一點,好處很有限。

後來領悟,對於已經在用「快易通」的駕駛者,這其實是參與了一場基建。隧道自動收費是電子道路收費的一種特殊應用,當全港車主也安裝了電子車貼,整體上車流應會較少擠塞。系統也為日後繁忙路段收費鋪路,屬於「軟基建」,附帶也有助警方防止與調查罪案。齊齊登記,雖然對個人沒多大好處,做個好市民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總算有意義。

這屆政府施政快滿一年,常說由治及興,明日大嶼、跨境鐵路和大橋是基建的主菜,隧道電子收費系統只是前菜一碟,卻是唯一市民能參與的基建。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3/2023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