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行九龍寨城公園回來,讀完魯金《九龍城寨簡史》,再看何瑞麟《九龍寨城話古今》,都從大學圖書館借來。前者公允講述百年歷史,後者講解園林內的楹聯碑銘詩文,有興味。
寨城多貧民,昔年有義診義學,其中「龍津義學」很可記。在網上讀到《灼見名家》轉載自《大公報》招祥麒校長文章《滄桑話舊之九龍寨城龍津義學門聯》,知多一點。
義學的原建築是貢院風格,分為三進,一進為大廳、二進為曠地、第三進為講堂,民國時期曾改建為「九龍城公立高初兩等義學」。1950年代寨城大火,義學盡燬。1970年代,舊址改建為「義學大樓」。建公園時清拆了,如今只保留下來一些匾、碑刻、墨跡,包括一方「龍津義學」石匾。昔年義學大門有一副對副,今天移掛在園內魁星閣:「其猶龍乎,卜他年鯉化蛟騰,盡洗蠻煙蛋雨;」「是知津也,願從此源尋流溯,平分蘇海韓潮。」
上聯意思是通過義學,祝學子學有所成,洗南人野蠻之風;下聯追本溯源,願繼承唐(韓愈)宋(蘇軾)的文教學統。
百多年前,中原文化教化南方並不是自尊自大,不過韓愈和蘇軾都是受讒受貶謫才來到南方,能夠平易地融入地方文化,不持優越心態。
細心讀時,上下聯含意也有分別:上聯望學子成龍,有所成就;下聯以河津比喻學問源流,期待文化積厚。百多年後,今天香港再遇中原教化了,希望能彰顯下聯的敦厚。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2/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