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起勁發展社會和經濟的時期,香港不大需要顧外交,因為外交是國家層面的事。近年官員學講滿有外交意味的話,不時譴責這個,駁斥那個,起初生硬,愈來愈順口時卻有點像條件反射(knee-jerk reaction)。無論在回應「美斯之亂」或是針對羅奇的「香港玩完論」,嚴辭譴責反唇相譏,語調和內容都略嫌粗糙。香港的水平應該可以好一點。
幸好在回應羅奇上面,民間還有很不錯的評論。本月16日譚新強在《明報》有文章〈羅奇擔心香港有理 但希望仍有希望》,作者認識羅奇本人,不盡同意他的斷言,但肯定他是中國的朋友。文章的分析很在行,寄望香港特區和中國政府細想往前走的關鍵。此時此地,特別需要清醒的諌言。
同在本月,21日張炳良如常誠懇地寫〈香港已玩完?〉,相比起他一貫的文風,這篇更為明快。末段結語尤其真切,值得細讀:
「當香港仍能匯聚本地、內地及海外人才,活力充沛,大中小企能展所長,當社會上人心振奮、暢所欲言、創意自由、敢於作為,自信地面對不能迴避的新環境挑戰時,香港就不會『玩完』。當下考驗的是香港的agency能量。」
能通過考驗嗎?從近來的變化看,政治清洗不止,連內容正常的戲劇也動輒不能上演,未來香港社會能「暢所欲言、創意自由、敢於作為」的機會低。倘若欲言又止、小心創作、明哲保身的氛圍變成常態,張炳良的論點有可能走向反面。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7/2/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