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早已不是「真理愈辯愈明」的年代。「後現代」是各執自己的真理,「前現代」是不加思考以大論述統一思想,如今香港兩者交織,逐步脫離現代。因此,當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對香港財政預算要「借債度日」提出憂慮,財政司司長辦公室肯據理回應而不是嗤之以鼻,我覺得已經難能可貴。
簡單地理解,曾俊華在社交平台指出的是,發債用於大型基建投資項目,日後有長期經濟回報,是沒有問題的,但香港有結構性財赤,若連年入不敷支,持續以長債冚短債,結果會是庫房空虛,長遠會影響本港信用評級、加稅加費、公共服務縮水,由下一代承受後果。
財政司司長辦公室反駁,發債所得資金全數用於投資基礎建設和工務工程,不是用作經常開支。
那麼日常開支連年千億赤字,錢從何來?我的閱讀是,政府認為,財政預算案提出一套加加減減措施,加上經濟(例如賣地、旅遊、出口)會逐步復常,期以三年,政府的經營帳目就開始恢復收支平衡,香港的財政儲備不會「乾塘」,就不會出現信用評級危機。
我看這得假設未來幾年地緣政治不會繼續損害香港;假設23條立法之後香港可以若無其事地擁抱世界,繼續做「超級聯繫人」;假設特朗普不會再任總統整古做怪…。
財政管理的ABC是要對最好和最壞的情景都有預估和準備。我相信財政司司長辦公室也不會對最壞情況完全沒有預估,只是堅持說好故事,要安定人心,安心才會消費。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13/3/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