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8日 星期六

香港需要契訶夫

戲劇在香港是否正在進入坎坷時期?戲劇協會每年舉辦的香港舞台劇獎不獲資助,康文署不再借出場地,相信個別創作也會面對更嚴肅的審查。政府不會寬大處理與自己針鋒相對的「頂心杉」。香港常說要成為亞洲的調解中心,商業糾紛可以調解,政治問題不可以。今時今日,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都分不清,社會也失去了調和與修復的機制,一有嫌隙就永久對立,實屬悲哀。

近日看了一點契訶夫的資料。他是醫生但寫作碩果纍纍,一生留下600百多篇中短篇小說,10多個劇本。他的戲劇演出次數僅次於莎士比亞。2004年是契訶夫逝世100周年,《文匯報》有文章題為〈香港放棄了契訶夫〉 。作者認為,香港要辦紀念活動的話,「比中國內地任何大城市都有資格,因為契訶夫來過香港。」

1890年,契訶夫去薩哈林島(中國稱庫頁島)三個月,考察沙俄時代流放囚的生活。歸程乘輪船繞亞洲海岸南下,10月下旬停香港,逗留了3天多。他讚嘆海灣的海上活動頻繁,馬路上有用馬拉的公車,鐵路直達山頂(當年已有山頂纜車),有博物館、植物公園,還有一個海員俱樂部。

契訶夫名作《凡尼亞舅舅》多次在香港的劇院上演。故事的主人翁伊凡是一個受困於生活日常的中年知識分子,生活在家庭處境的某種循環中,乍看有選擇,但害怕風險又害怕承擔後果,諸多猶豫,最後只能留在原來的位置上。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30/5/2024刊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