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中國,每個朝代都追求長治久安,儒生和謀臣提出各種長治久安之道,但是歷史上沒有實現多少長治久安。儘管如此,禮法秩序的傳統思想卻穿越時代發揮作用,十分長壽。
當前香港特區的長治久安之道,核心思想似乎是絕對不可以「亂」。善用法律利器制亂之後,或者會回歸傳統,重構禮樂?
重構禮樂是荀子思想的重要主題。他對「禮」的看法頗為合乎情理,在《禮論》提出,人生來自有欲望,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會追求,追求而沒有界限便互相爭奪,爭奪致亂,最終陷入困境。禮可以節約欲望,人的欲望受制約,行為受規範,才可以合群。
如何制約?不是靠個人知足常樂。荀子自問自答:「人何以能群?曰:分。」
「分」是身分、地位、角色。安守本分、不以下犯上、不可有非分之想,要區分尊卑長幼,這些全是以「分」為基礎。
對「禮」的重視,到漢代成為制度性的國教,之後主導政治和社會近二千年,直至清朝覆亡。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反禮教成為熱點,魯迅的小說〈狂人日記〉是先鋒;吳虞(1872-1949)受啟發,寫成一篇〈吃人與禮教〉,1919年11月在《新青年》刊出,風行一時。
文章劈頭便說,讀了〈狂人日記〉不禁想,「我們中國人,最妙是一面會吃人,一面又能夠講禮教。吃人與禮教,本來是極相矛盾的事,然而他們在當時歷史上,卻認為並行不悖的,這真正是奇怪了!」
《明報》副刊「明明如月」專欄,24/9/2024刊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