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新聞厭惡症?

劉細良在《蘋果日報》寫「新聞厭惡症」,這樣開頭:
「周六是特區政府扶貧高峰會,公佈相對貧窮線,整天新聞就是圍繞著貧窮缐,不知為何,我及身邊朋友對政治新聞有一種厭惡感,不想看,不想聽,也沒興趣去討論。我一直反省這種新聞厭惡感從何而來,現屆政府政客之表現差劣,是根本原因,整個社會無法產生有意義的政策討論,而看新聞只會加深這種無力感。」 (全文見「主場新聞」,www.thehousenews.com)
我想我最近也可能患上輕度的「新聞厭惡症」,下筆寫網誌時,總也提不起勁評論時事。我不似劉細良那般乾脆地總結原因,感覺上是納悶多於無力。當然兩者也是有關連的。
劉細良有份創辦「主場新聞」(與蔡東豪、梁文道、宋漢生共同創辦) 。如果一如他在文章引述德國經濟學者Rolf Dobelli的主張,「認為新聞是有毒的知識類型,新聞對我們精神的影響,就像糖對身體影響一樣:可口,容易消化,但長期下來卻是有害的。」「我們看新聞愈多,愈容易受誤導而錯判形勢。」那麼讀「主場新聞」是否也會有害?

2013年9月29日 星期日

醫改教改難兄難弟?

【筆按:檢討醫管局的督導委員會上周開工,預計用一年時間完成工作。我非委員,但這第一次會議叨陪末席,覺得重要。不是自己重要,是此事情重要。這是另一個重要但我不宜妄加評論的題目。下面貼「三分之二篇」七年前的舊文。當時教育改革進行得熾熱。】
推行改革有三大忌:
一、有口號無方向,政策一時一樣,「朝行晚拆」;
二、支離繁瑣,指標多多但失落了意義也不知;
三、 迷信紅蘿蔔與棍子,忘記人有尊嚴和自主性。
醫療改革與教育改革對香港的未來是這樣重要,真的需要一種 honest to God 的恒常省察,和冷靜細致的調節能力。
公立醫療改革之路比教育改革稍長,悲喜得失有很多相似的因由。量化管理、競爭評比是表面可見的;深一層看,是不再完全信任傳統的專業自主的精神。
因應時代需要,也是順應全球時興的口味,醫療與教育正在移向市場競爭的範式,向其他服務行業學習以客為先的本領。那些執著於純粹的專業精神理想的人員,往往為之苦惱。

「大夫小記」2006115日,經删節,題目新擬。

2013年9月28日 星期六

好東西留不住

     區樂民見我換了iPhone,以為我終於肯追貼新科技,我笑說這是公務電話,純是因為原來用的Blackberry合約到期,轉用iPhone月費便宜20元,省些微公帑。當然,iPhone 上網比較流暢也是考慮。
     然後家人相約下一個約會,我說今天沒有帶 Palm在身邊,要回家看電子行事曆才能作實。還有Palm,唔係呀?為何不用iPhone 的行事曆? 我說慣了嘛,況且這個Palm 用來用去,十多年了總是不壞。
     然後他見我腰間還掛著一個絶版爛皮套,裝載著一部小手機,問:那又是什麼?我說,私人電話嘛。迷你Nokia,又是用來用去也不壞。而且捨不得自己的號碼。
     你不知電話可以飛缐的嗎?
     知,但短訊SMS就不能divert。
     還用SMS?人人都用WhatsApp啦!
     但我不想用WhatsApp啊!
     見我倆提高聲線,妹妹開口打圓場,對區樂民說,算了吧,哥哥要特立獨行。
     我收口但在心中說,不是啦,其實是接受不到,好的東西留不住。Palm 用得有感情就倒閉,Nokia十分好,又被收購。還有我喜歡的M字頭裇衫,R字頭西裝,也被自由行遊客口味的品牌淘汰了。
     我知區樂民著緊我跟不上時代是出於關愛。為表謝意,這篇網誌不用手寫版,在 MiniiPad 用手指寫,新科技,花多一倍時間又不能選字體和 format,真是以至誠書寫表謝意。

2013年9月27日 星期五

黨叫黨官洗洗澡

習近平總書記在本周初親臨河北主持了一個三天的「專題民主生活會」,督導省委官員公開互相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樣的「民主生活會」要一批接一批在全國各地開展。看來這是新時期整黨整風和樹立權威的標誌。
《人民日報》今天有評論員文章〈把民主生活會開好開實〉,這樣評價河北的民主生活會
「河北的專題民主生活會既從分管工作上查擺剖析問題,又積極分擔班子問題的責任﹔既聯繫現在的身份和崗位職責,又聯繫成長進步經歷;既從工作中找差距,又從思想上、黨性上找差距;既有紅紅臉、出出汗的緊張和嚴肅,又有加加油、鼓鼓勁的寬鬆與和諧,對各地各部門開好專題民主生活會,都有借鑒和示範意義。」
整風和自我批評運動早在七月已展開,口號是「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人民網》729日有詳細注釋,例如:
【洗洗澡】:主要是以整风的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深入分析发生问题的原因,清洗思想和行为上的灰尘,既要解决实际问题,更要解决思想问题,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
在中共黨史,這個清潔模式似是毛主席的發明。陳雲有文章說,1950,毛澤東提倡幹部要批評和自我批評,動員知名文人學者下鄉,學習土地改革的成效,毛稱之為「先洗澡後洗腦」,身心洗乾淨,去除封建餘毒。
到文化大革命,毛主席叫人洗澡就不只是為了「清潔」,而是「清洗」了。

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杜甫:誰說天網恢恢?

不要問我為什麼昨夜睡前無端想起讀幾首唐詩,總之是讀了,杜甫〈夢李白〉那幾首。更無端的是想起中英對讀,讓我在網上找到Witter Bynner1920年出版的英譯,真好。不是逐字逐句地精準,但讀來就見到杜甫本人的真感慨,如「孰云網恢恢」(Who says that the heavenly net never fails?) ,又如下面詩的最末兩句。
杜甫這麼痛惜落跖的李白,我以為他像兄長疼惜天才橫溢的弟弟,但一查資料發現他比李白年幼11年。

夢李白之二

浮雲終日行, 遊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 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 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 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 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 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恢恢? 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 寂寞身後事。


SEEING Li Bai IN A DREAM II

This cloud, that has drifted all day through the sky,
May, like a wanderer, never come back....
Three nights now I have dreamed of you --
As tender, intimate and real as though I were awake.
And then, abruptly rising to go,
You told me the perils of adventure
By river and lake-the storms, the wrecks,
The fears that are borne on a little boat;
And, here in my doorway, you rubbed your white head
As if there were something puzzling you.
...Our capital teems with officious people,
While you are alone and helpless and poor.
Who says that the heavenly net never fails?
It has brought you ill fortune, old as you are.
...A thousand years' fame, ten thousand years' fame-
What good, when you are dead and gone.

譯文來源:http://lib.jmu.edu.cn/departments2/magazine/philosophyol/cv95.htm

2013年9月25日 星期三

不完全明白的抑鬱

【筆按:今天這一篇可算是昨天帖文的背景。】
早年在瑪嘉烈老人科當駐院醫生時,為準備考試,要派去伊利沙伯醫院(QEH)內科「學師」半年。當年QE內科是學藝的少林寺。到內科報到的那天,是198811日。
18年後同一天,一位QE內科醫生在醫院內自縊身亡。翌日讀到新聞,我有點發呆。我總算做過他的「師弟」。
他只比我年長幾年,只是我在海外讀醫科、回港要考執照,再從頭見習,繞了兩三年彎路,到入行受訓時,他已是獨當一面的肝臟專科醫生。
想起早在七十年代末,醫學界已在瞻望破解抑鬱症的研究突破。我一個聰穎的洋同學是發燒友,課外讀了很多文獻,常常興奮地對我說:「最終我們必會以腦神經化學neurochemistry完全解開抑鬱症之謎。」當時我在課外醉心讀的是中國哲學,以東方智慧回應:「人的心靈不可能完全由物質決定的。」
今天,人們對抑鬱症的理解並未超越「唯心」「唯物」的二元窼臼。有人說,醫生自殺,可能是不堪工作的苦悶壓力;有人說,可能因為醫生忌諱疾醫,不吃藥。
我已經不再相信單邊的解釋。書本知識之外,我把抑鬱症分為兩類:可以明白的,和不完全明白的。前者例如猝然喪失摯愛,是少數;不能完全明白的抑鬱症是多數。雖不完全明白,但不是無法治理。
藥物與非藥物治療相輔相成,但我的洋同學也沒有錯,血清素(serotonin) 成為開啓抑鬱症化學機理的鑰匙。早求助比晚求醫好。為你介紹一個香港大學開發的「憂鬱小王子」網站(http://www.depression.edu.hk,得獎的,動畫和文字都感人。

「大夫小記」200617日,經修訂。

2013年9月24日 星期二

不是唯一正確的世界

【筆按:這是我特別喜愛的一篇文字,多年來咀嚼仍有體會。】         
2006年好像是以專業人士自殺開始的。資深醫生自縊之後,不到一周內有兩位教師自殺身亡,其中一位更是那種積極和有創意的典型。珍惜生命,愛惜自己,真有這麼難。
挪威人阿貝爾 (Niels H. Abel)是十九世紀初一個數學天才19歲就簡潔地證明了五次方程ax5+bx4+cx3+dx2+ex+f=0 不可能有代數的解答。當時最偉大的數學家都不識得欣賞這篇論文。
24歲,他完成一篇論證超越函數的文章,托人呈交巴黎科學院。這份著作後來被評為「足夠讓未來代數學家工作500年。」
少年阿貝爾樂觀和愛說笑,但學校成績普通,直至一位新來的數學老師 Bernt M. Holmboë 發掘到他的天賦,傾囊相授,更資助他遊學。
能遇上良師真的十分偶然,緣由是之前那個老師很粗暴,打死一個學生因而被解雇!
阿貝爾的超越函數論文被人傳來傳去、經歷了兩次丟失和長期「雪藏」,多年後獲巴黎科學院肯定成就,頒發大獎,但阿貝爾等不及數學界肯定就病死了,死時才26歲,死於肺結核。
醫生和教師也是常人,生活苦多樂少時,被人勸勉「積極生活」也可以是一種壓力。
怎樣解煩憂?有時是要直接面對,有時需要練習抽離,要知道這個令自己透不過氣的世界不是唯一正確的世界,我們的世界有很多偶然。
「大夫小記」2006111日,經修訂。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天兔」不惡

「天兔」臨門轉向,只是稍向東北偏離15° 左右,這便吹到汕頭登陸了。看來「香港是福地」的說法還有多少效力。
最初給說得來勢汹汹,除了路徑直指香港,還因為它在太平洋形成時是「超強颱風」級別,又說直徑一千公里「全球最大」。
昨天在家等風至,上網看香港天文台預測「天兔」路徑圖,一早已預示它越接近香港越減弱,在太平洋時是以紫色標記「超強颱風」 ,經呂宋海峽後用粉紅色標記「強颱風」,預測指向香港的是紅色「颱風」,臨登陸變為藍色「強烈熱帶風暴」,逐級減弱,結果亦一如預測。
原來因為時近秋季,近廣東一帶海水温度低,颱風越向北上越是失去來自海洋的能量。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天兔」範圍雖大,衛星雲圖顯示的螺旋雨雲卻很薄,最終降雨亦不多。
昨天已預計今早要上班,能多睡兩小時才出門已很滿足。路上無端端想起小時候唱童謠:「落大雨,水浸街,阿媽擔柴上街賣,阿嫂落地著花鞋。」那是1962年「温黛」襲港,爸媽的小店舖水浸及膝,我摺紙船放到街上的汪洋去。

2013年9月22日 星期日

福地面對「天兔」

都說香港是福地,近十多年連颱風也常常與香港擦肩而過,不是偏西去了海南島就是偏北去了日本。今回中秋剛過,福地卻等著強颱風「天兔」正面來襲。今夭又恰巧讀到吳康民為中央向福地的市民傳達最強訊息。他引述港澳辦主任王光亞―並且說其他中央官員也有類近看法―說「香港永遠要由愛國愛港人士執政」。他特別強調:2017年同「永遠」差很遠。
由此想到「天兔」正面吹襲香港很有象徵意義:不要自以為是福地就可以與天對抗。大風正面吹來,無情講無得抝,一切聽天由命,除了努力做防風措施減少災害。
當然,嫦娥敢反叛,可以偷服靈藥飛天奔月,但結果都是「永遠」囚在荒涼的月球上,很悲哀。
吳康民先生是有智慧的長者,在歲暮之年,應知「永遠」是可怕的詛咒。





 圖片來源:飛馳中藝術拍賣網-大風吹
auction.artemperor.tw

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

可憐的總理

2006年我有份籌辦一個在港舉行的國際會議,其中一節請美國專家講解如何診斷各種「植物人」狀態。當年恰逢以色列總理沙龍中風後昏迷,其治療方案與病情起伏天天公布。台下有人發問:「你怎樣看沙龍總理這個案?」
我意會提問者是想聽專家一談對診治方案的專業意見,但這位看來是猶太人的美國專家忽然有點激動地反應:「你想知道我個人的看法嗎?就我所見所知,我會說政府介入太多了!診治應是醫生與沙龍家屬之間的事!」
沙龍總理給動了很多次大大小小的腦部手術,以胃喉餵養,但腸道缺血壞死,再緊急接受4小時手術切除三分一的大腸。院方堅稱「手術成功」,但承認最大的問題是仍然昏迷;「每過一天,復元的希望便減少一些。」
總理不是普通人,總理的病情是公眾關心的。儘管如此,我讀新聞也有疑惑:「透明度」是否要鉅細無遺到那個程度?醫院對他個人隱私的尊重不如對一個普通病人。
問題還不只是隱私。從一開始,隔天或隔兩天便向公眾匯報治療方案,無可避免地令治療方案「政治化」。騎上虎背,手術只能一個接一個硬著頭皮做下去,非病人之福。現在承認「每過一天,復元的希望便減少一些」,太遲太遲了。
我卻又想到,如果完全不透明,一些政治人物得到的待遇可能更糟。當年周恩來總理癌病因政治鬥爭得不到適當醫治,遭遇比沙龍總理更可
「大夫小記」2006221日,經修訂。

2013年9月20日 星期五

等河水由濁變清

(中秋翌日,昨夜不見月。今天讀了一篇舊稿,2006年「六四」那天刊出的,看到最後一段,想起近月來許多關於普選的「正理」和「歪理」,有些少感慨,貼在這兒做紀錄。)
六四事件是1989年發生的慘劇,距今17年,當年大兒子在學講話,小兒子未出世。多年來間中參加維園每年一度的紀念活動,但沒有帶孩子去,也說不上為甚麼。在家裏飯桌上倒是談過六四事件的歷史背景,起碼讓他們知道有這麼一件事。
上中學那年,中國發生文化大革命,學校和家中都沒有人談論,到文化大革命過去,大學時期才看陳若曦小說和其他文革紀述。前年港大《閱讀人生》通識計畫與學生共讀季羨林、張文達兩本同樣名為《牛棚雜憶》的散文集,距離文革已經37年了。
「公道自在人心」和「歷史自有公論」只是老生常談,潛台詞是多講無謂。其實現代中國歷史很少公論,現代中國政治只有少許公道。
中國人不能深刻公論文革,因為要照顧毛澤東的歷史地位;不能公開反省六四,要照顧鄧小平的歷史地位。在可見的將來,歷史只能是模糊的。
內地法律學者為「香港何時可以普選」設下條件,例如:必須先完成23條立法以維護國家安全,做好愛國教育等等。我看香港何時有普選主要視乎中國的政治走向。也許當六四事件可以在中國大陸公開討論時,香港才能實行普選。

原載於《明報》「大夫小記」專欄,題目新訂,是借用《左傳·襄公八年》鄭國子駟「俟河之清,人壽幾何!」感歎,原詩可能是《詩經》未收錄的逸詩,很有味道,但子駟當時是面臨楚軍壓境,臣提議向晉國求援但已等不及。子駟感歎完,隨即降楚亡國了。)

2013年9月19日 星期四

馬克思對中國有什麼期望?

今天這個問題是否有些奇怪?馬克思的經典著作是在19世紀下半頁寫成,那是鴉片戰爭後列強欺侮晚清中國的時期,馬克思關注的是工業革命後歐洲勞動人民的困苦境況,不是遠方的中國。然而他的關注有普世價值,他的理論影響世界歷史一百多年。現在我們的國家又再重新舞動馬克思主義旗幟,我的問題其實是:如果泉下有知,馬克思對中國有什麼期望?
他一定有期望的。中國人口佔全球四分一,大部分是勞動人民,如果中國的勞動人民免受剝削,得到自主和尊嚴,他一定是樂見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國有資產(馬克思說的「物質生產資料」) 至今天為止仍佔全國的一大半,經濟現況比絕大多數資本主義家良好,他一定期望中國人民一步一步走向「各展所長,各取所需」的理想社會。
他大概不會期自己的理論變成中國人民的統一思想,也不會期望中國真的如教育部部長的豪言壯語那樣,「培養億萬青少年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定繼承者」。畢竟馬克思思想是批判性的。

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

冲淡馬克思,再學馬克思

從各種報道看,中國正在重新推動學習馬克思主義,從而重新建立社會主義中國的理想性和正當性。昨天引述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的講話,在3200字的專訪中他把馬克思主義講了六十多次,左右開弓,強調不能讓西方理論、也不能讓傳統國學經典冲淡黨性教育中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
你會說,黨校當然要高舉馬克思,沒啥稀奇。那麼可以再讀前天另一篇專訪,《南華早報中文網》和《大公報》轉載,教育部部長袁貴仁說,「學生是加強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關注人群,要在下一階段培養億萬青少年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堅定繼承者,並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中國夢,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
1978年算起,改革開放35年,馬克思主義的確被冲淡了不少。黨校副校長和教育部部長重提學習馬克思,以此重建統一的意識形態,能否成功我說不準,但肯定這種「唯心論」的灌輸學習有違馬克思的根本思想。
馬克思思想是唯物,認為人類社會不同階段的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築」,由物質生產與社會經濟發展(「下層建築」) 決定。2013年的中國社會經濟結構比起1949年已經是兩個世界。

2013年9月17日 星期二

普選:遠慮和近憂

日前談普選,我判斷以今天中國的政治大氣候,容許特區設計出來的普選制度一定偏於保守,因此希望最少不要弄得機關重重綁死自己,令他日難以改進。讀者留言給我正能量,說,區醫生你過慮了。
或者我是有點悲觀,但卻肯定自己不是因為想得太遠而過慮。相反,那是一種「近憂」。今天《明報》報道,內地正加強整肅意識形態,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景田接受專訪時提出「在馬克思主義宣傳方面,必須堅持黨校姓黨。」
你可以把這些提法看作「口頭供奉」,只是喊口號,但它是有實質針對性的:「(黨校)講授西方一些理論不能冲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傳播;設置一定國學經典課程不能冲淡黨性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學習。」請注意,連國學經典也被視為威脅。
大原則是「面對多元、多樣、多變的社會思潮,我們必須堅持在指導思想上的一元化。」
李景田不是表述個人主張,他在引述總書記習近平講話的旨要。現今中國在走的路是端正黨風黨紀和統一思想。

2013年9月16日 星期一

君子的禮法小人的秩序

我不是韓劇fans,但近日竟然斷斷續續地在「煲」韓劇。以我的標準,一星期內看十多集已經算得上是「煲」。昨天網誌標題靈感來自韓劇《成均館緋聞》。
不打算在這兒介紹劇情,讀者可以看博客yyhofionmysinablog.com的熱情推介(201114) 。「成均館」是京師的國立儒生館,有點像中國的太學館,教的就是四書五經。窮家女金允熙(朴敏英飾)女扮男裝替懶惰儒生做功課,以身犯險走進試場代考,誤打誤撞被皇上取錄入學。這是一個有點像《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但兼有《哈利波特》同學老友尋找密令的副線。吸引我的還在於編劇對孔孟儒學和士大夫精神的理解,比我看過的任何中港台電影更深刻更有生命力。學問是什麼?大丈夫讀書所為何事?禮法為誰而設?規矩是否徒具形式,忘記善良的本旨?
昨天特首在灣仔地區論壇總結時說「論壇的秩序一場比一場好」,認為是民主政治向前發展的過程。
論壇的秩序建築在「義工」通宵輪籌為擁護特首陣營搶門券上面。如果派籌算是禮法規矩,那麼小民瞓街秩序的體現?
看來今日的特區仍然深植了古老的儒家秩序意識,只是我們「半唐番」,尚未及得上韓劇水平。劇中配角一句信口而出的對白解釋何謂「群而不黨」:不要只因某些人是我的朋友,就一味附和他們。
圖片來源:the-star.co.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