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本來是這樣的:「臣聞古之君子,交絕不出惡聲;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出自〈樂毅報燕王書〉(《戰國策˙燕策二》)上「名著線上」網站可以讀到的原文和譯註。
故事很簡單也很有意思。燕國弱小,齊國強大,攻燕搶掠。燕昭王在位,起用樂毅為上將軍,聯合五國的軍隊,攻破齊國。
這之後,齊國換了君主,燕國也換了君主。樂毅再次攻齊,數年也攻不破。新在位不久的燕惠王改用新將軍 (名字叫「騎劫」!) 取代樂毅,樂毅心知不再受信任,出走往趙國。這次換將軍攻齊的結果是燕軍大敗,騎劫也被殺。
燕惠王寫信給樂毅,質問他為何「遁逃奔趙」,這樣一走了之,何以報先王知遇之恩。
樂毅回信中婉轉地說,自己離開燕國,是為免一旦遭受錯誤處置,會毀壞了先王的聲名。他引用吳王夫差迫忠臣伍子胥自殺故事,說明含恨而死的忠臣,在史書上總是對照出君王的無道。
「忠臣之去也,不潔其名。」他不介懷自己出走趙國會污了名聲,倒是為防燕惠王錯誤迫害他時,污了君王的名聲。
樂毅是大將軍,文筆如此好,行文如此有分寸,婉轉而又不失原則,令人神往。
【改寫自《明報》2011年2月6日〈大夫小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