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一下「林風眠仕女圖」,見到很多「疑似大師作品」,找來找去,我心目中的真迹是這一幅「白衣女」,來源是台灣的博物館藝術數據庫。(圖片來源:museum02.digitalarchives.tw)
07年4月香港藝術館展出過林風眠,當日看完寫了這一篇。
沉澱孤寂
香港藝術館在展出林風眠。林風眠(1900
- 1991)的畫容易入眼,因為色彩和線條都豐富;但如果你能住足,靜靜地看,就會看見一點深邃的東西。
我會說畫裏面瀰漫著孤寂,但並不鬱結,亦不蕭索。最多彩的樹林,都靜立在灰茫茫的煙水裏。嫻靜優雅的仕女,無論在梳妝抑或看書,俱不似眼前人,而更像從遙遠的思憶國度裏浮現的一個意象。
他在文革期間很坎坷,這些坎坷經歷沒有主導他的畫風。他沒有借畫筆諷刺控訴什麼,沒有訴說憤怒甚至表達寬恕。他只是靜靜地為山、水和人,描繪一份經過沉澱的,有點湮遠的孤寂。
他是與鄧小平同時期參加勤工儉學留學法國的。1926年受蔡元培禮聘回國任北京美專校長。他兩次結婚,妻子都是外國人。這在政治運動中是原罪。他當然不會不知道這政治原罪所預示的命運。早在五十年代末他已把妻子和孩子送走,孑然一身,承受一切苦。
他是廣東省梅縣西陽堡人,母親原是少數民族,因為親近一個外地來的青年而遭鄉間禮法迫害。她是給「浸豬籠」處死的。同村的孩童嘲笑他,欺侮不絕。那一年,林風眠六歲。一個孩子由此開始,寂寂地看鄉間的蘆葦和飛鳥,直至有一天他得到第一枝顏色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