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院服務建築在醫療科技上,追不上新科技的醫院就不是先進。醫院服務需求不斷增長,醫療科技是首要的因素(其次是人口老化、人口增長、醫療保險的普及等) 。在美國,經濟學者 J.
Newhouse 的研究發現,每百萬元的醫療增長,近半是用於新的醫療科技。另一個學者 L. Baker 舉例更生動:在一個百萬人口的地區,引進一部MRI (磁力共振掃描) ,每年就增加約
395,000 美元的醫療收入。醫療科技是現代醫院財政收入的命脈,新科技愈多愈受歡迎,醫院就愈興旺,怎會「受不了」?
人文學者總是苦口婆心勸告醫護人員,不要做醫療科技的奴僕。這就像做父母的勸子女不要沉迷 Phone ,有一天卻驀然發現自己也要趕快學用 Apps。不被科技奴役?這不是苦口婆心勸得來的,因為應用醫療科技不單是趕時髦,它用於診治的力量真是很大。我在八十年代初畢業,心肺移植手術就在畢業那一年宣告成功。聚合酶鏈反應 (PCR) 技術在1985 年面世,現今無數的「病毒快速測試」和基因測試都靠它。心血管「通波仔」的血管支架(stent) 是1988年應用。幹細胞治療是 1998…這還未數到廿一世紀!
然而有一天我們真會受不了科技的,第一原因還是錢。即使醫療科技是會為醫院生金蛋,政府和市民也買不起吃不下這麼多金蛋。富如美國,不少醫院就消受不了昂貴的超新醫療科技。醫院的淘汰賽十分劇烈。
我近年從事行政管理,察覺即使在管理上醫院也未必能承受醫療科技的膨脹。無論在微觀的病人診治流程,抑或宏觀的系統管理(例如龐大的資訊科技系統) ,都複雜到不得了。從醫護人員到管理人員,誰都不敢輕言長期追得上飛奔的科技。
再深一點說,如果醫護人員和管理人員日常的精力全是花在「科技」而不是「人」上面,長久而言精神也會枯竭的。 (下一問:未來醫院要醫生巡房嗎?)
【《明報周刊》2012年9月1日刊出,標題經修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