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日 星期五

秦暉教授的諍言

昨天說,當「中國模式」熱昏頭腦,南北皆有學者發出清醒切實的諍言。
秦暉是備受尊重的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他的立論建基於不同的分析框架,但結論與香港科技大學丁學良教授(見昨文) 相同:儘管西方左派右派也有人讚賞中國的經濟奇迹,但他們的國家一定不會、亦不能模倣中國模式」。
分析十分乾脆:西方左派討厭自由市場(主張「低自由」),羨慕的是中國政府的控制能力;右派讚嘆的則是中國能以「低福利」提供勞動力。然而「低自由」的前提是專制獨裁,而民主卻是天然導致高福利。享有高福利的西方國家不能學中國「低福利」,更捨不得民主,那麼只能空羨慕。
秦暉的諍言:中國要崛起,但「中國模式」不能崛起。中國未來的路,首先應解決人民的「負福利」現況。
政治方面又如何?網上有秦暉去年接受《陽光時務》的長篇訪問其中談中國政治改革的難度和契機,很透徹,明天簡介。心急的話,你也可以直接閱讀:「陳平X秦暉:剖析中國模式」。(http://www.isunaffairs.com/?p=8462)

1 則留言:

AI 提到...

如果斷章取義,即刻可以拗「民主卻是天然導致高福利」,連結文章很長,分析照顧了很多方方面面,還要時間再看。

青年時期對醫生印象不好,沒甚本事,只是考試成績好,入了醫科然後搵錢,近十年才改觀。醫生沒甚本事,是啊,依書直說,不能有創意,醫學科學和當醫生是兩碼子事。電腦專家系統比醫生更有記性,病例更 update,診症可以更詳細,棋王輸給電腦,就是電腦搜尋思索時不會疲累。

近十年接觸多了醫生學生,他們比其他學生不同之處就是勤力。勤力的結果就是方方面面都做得好,不像某人只好數學或是文學,有些小成就,其餘方面做個 80 分就自我感覺良好。勤力也是一種能力,別人做到了而自己做不到,就當佩服。可能自己年紀大了,人也謙虛了。

所以我開始相信,醫生如果要思考非醫學問題,一定比非醫生思考非本業問題好。醫生做發展局局長,應該比會計師做發展局局長,會計師做醫管局局長...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