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讀到這一段《明報》專訊:
(外交部)發言人洪磊稱,頒(諾貝爾)獎給劉曉波是「嚴重干涉中國內政和司法主權」,而莫言的文學造詣有目共睹。山東高密市領導昨更登門獻花,新華社則稱「莫言獲獎助中國人緩解文化焦慮」。
即時感想是,當代中國的很多現象也是「有目共睹」,只是在位者看不見。
感興趣的則是,新華社為什麼會說「莫言獲獎助中國人緩解文化焦慮」?這是什麽樣的焦慮?
文章這一段講「文化焦慮」:
「這股『莫言熱』折射出的是中國民眾埋藏已久的心結︰隨著中國作為政治經濟大國的崛起,其傳承千年,並引以為榮的中國文化為何總是徘徊于世界聚光燈的邊緣?這種焦慮彌漫于文學、電影和其他文化領域,並在每年奧斯卡、諾貝爾等國際性獎項花落別家時達到高潮。」
近日關於「莫言熱」的許多消息令我反胃。中國人常把「平常心」三個字掛在口邊,像順口溜但光說不練,其實心理常是扭曲和不平衡。如果諾貝爾獎對中國人真有這麼神奇的治療功用,那麼該怎樣理解中國對高行健和劉曉波得獎的反應?
廣東話有俚語「跟紅頂白」,非廣東人不能完全理解。網上有人如此注釋:
「這是一句香港話。大體是說娛樂圈的『勢利眼』現象。一個是炙手可熱,一個是昨日黃花,你會去選擇誰?我想不論是追星族還是記者,大多數人一定跑到前面那個人身邊去了,這個圈子就是這麼現實。和『拜高踩低』同義。後來我又用google,發現這句話是廣東話,很有可能是香港人買彩票、買馬時候的術語,後來沿用到『賭球』等地方。」
如今「跟紅頂白」很易理解了:莫言政治上偏紅,高行健蒼白,劉曉波惨白,群眾跟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