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21日 星期日

急症室苦候因由

論公立醫院的壓力點,我認為第一點是急症室。急症需要醫護團隊心無旁騖專心診治,偏偏急症室總是既嘈吵又繁忙,而且衝突頻生,有時更見暴力。病人不耐苦候,偏偏等候時間有增無減。(筆者按:「有增無減」是大體而言。某些時期某些單位努力改善流程,短期內是可以把等候時間暫時壓一壓。)
急症室服務為何總要苦候?經濟學的說法最簡單:供不應求。為何總是供不應求?常識性的分析是:收費過低、缺乏有效競爭、使用方便以致被濫用。常識性的分析是否站得住腳?還得看看前因後果。
公立醫院急症室於20021129日開始收費,「符合資格人士每次收費$100非符合資格人士每次收費$570」。之前急症室服務是免費的,開始收費在當年是石破天驚的「零的突破」。現在看,十年未加過費,要調整一下並非不合理,但政治上很難闖關。
不談政治角力,但加費是否真能奏效,縮減等候時間?急症室收費不能(亦不應)以「具阻嚇力」為基礎,不可妄想以高收費阻嚇濫用,以防「殺錯良民」。然則合理的收費應如何釐訂?看一些數據會有啟示:急症室「分流」(triage)並非先到先得,而是依病情緩急輕重分為15級(1生命危殆;2危急;3是緊急;4是半緊急;5是非緊急)。據統計,第45類病人數目共佔六至七成,在理想的情況下,他們大多適合在急症室以外的門診單位診治。
「在理想的情況下」是指什麼情況?一是那些服務必須像急症室那般方便使用(見醫生、化驗、X光、護理、取藥,近乎一站式服務);二是收費相差不遠;三是開放時間即使並非24小時,也不能太短。這三者是「有效競爭」的基礎。
由此往回推論,急症室的收費可能要倍增才能配合。如上述,這在政治上很難闖關,要考驗的不止是官員,還測試社會的公共理性。 (醫院的前因後果系列之三)
《明周》20121014日】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