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我昨天的輕微感慨,讀者留言說:
編輯方針有否改變,難有客觀判斷,而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往往甚為緩慢,令人難以覺察。將一個員工調到一個他不熟悉擅長的職位,顯然是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不是正常的商業運作。
一般而言他是對的:編輯方針的改變多是漸變;然而是否難以覺察?也不一定。林行止把《信報》賣給李澤楷,編輯方針的轉變很快就見得到,嚴肅有深度的評論文章漸少,游清源式嘻笑挖苦梁振英政府的風格很快樹立。最近游清源被請走,《信報》現今似在摸索一條不沉重、不挑釁、趣味化的路線,今日一篇專題是「尋找靚仔靚女CEO」!這轉變容不容易覺察?
《明報》換總編輯之後,我看最容易觀察她轉變(或不轉變) 的地方是「星期日生活」。黎佩芬主理的「星期日生活」是每周一天的雜錦平台,其中聚集各式各樣自由批判建制(不一定反政府) 的作者和反斗創作人,即使在未換走劉進圖之前,在《明報》已經是異數。有一天「星期日生活」版面換上新顏,反斗作者再也無處容身,對我來說《明報》就一定是變了。
6 則留言:
信報已淪落到刊登替特區政府塗脂抹粉的評論文章, 作為長期讀者痛心之際, 唯有放棄訂閱.
從以上的評論,大家就知道什麼是偏見及偏頗的言論,不知那篇文章是替特區政府塗脂抹粉的評論文章
《信報》的激變有目共睹, 可能因為新老闆不至在那三數億銀碼, 視為身家的零頭, 不介意長期舊讀者放棄該報.
我對信報的信任由往年它一面倒的「捧唐倒梁」態度已一掃而空,再加上它盲目支持「佔中」....公信力下降是有理由的。
長期讀者絕大部都會認同所訂阅報紙的立場,但如果說信報是替港府塗脂粉,我想就算建制派都不會認同,以上那仁兄/姐心裡不知報纸的文章應該寫什麽才合乎他的囗胃,是否每事必反,我们期望他/會改变政治立場及看法,因為偏見本身就表示主觀排他性
对不起,应是我们不期望他会改变他政治立場,不知为何post 了多次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