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 星期三

填補心靈赤字

2007年,斌仔在《我要安樂死》書中自述他爭取安樂死的心路歷程。兩年後,他在另一本書《總有一次失敗》說無論時間耗掉了多長也好,總有一天會從死胡同裡想通,同是交界路上抉擇的時候,是否就這麼樣過餘下日子呢?還是走另一方向,擺脫以前無所事事是應該的心態呢?時間真的能將一切沖淡。」
當日初讀《我要安樂死》,我在專欄寫過三篇感想。這是第一篇。

心靈赤字                               
我不認識「斌仔」(鄧紹斌),卻又好像很認識他。他的新書《我要安樂死》讓我認識他更多一些。
如果你厭煩了港式新聞,例如高官伸手進大學的輕浮、學生報玩弄情色的輕浮、政治人物談論「六四」悲劇的輕浮……簡單說,如果你厭煩香港的輕浮,那麼,讀一本不輕浮的書,想一想生命、疾病、傷殘、死亡和自決的問題,不是很好的節目嗎?
評論人許知遠在《亞洲周刊》專欄問:除去「和平崛起」、「和諧社會」這兩個抽象名詞之外,中國該怎樣向世界解釋自己呢?他說中國有著巨大的「知識赤字」,不管對於外部世界還是自身都缺乏基本的探討。
這一段話套於香港也很貼切。香港有著巨大的「知識赤字」,不管對於外部世界還是自身,我們都缺乏基本的認知與好奇。
在日常生活,香港還有巨大的「心靈赤字」——不管對於外部世界還是自身,我們都缺乏基本的同情與感應。
《我要安樂死》一書有助香港人填補「心靈赤字」。作者沒有因為四肢癱瘓臥床十三年而呼喚同情;恰恰相反,他對廉價的同情很反感。此書的意義是:不讓你輕浮打發一個有重量的的問題。
大夫小記〉 2007520日,經修訂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