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樂民在《蘋果》寫了一篇稿,下筆小心翼翼先此聲明:「寫這篇文章,可能會招人責罵,但我還是相信言論自由的社會,容許理性討論。」
結果?電郵告知一眾親友:「我寫文章,很少讀者會罵。這篇是例外,被鬧到七彩。」
我聽聞他挨罵才細讀原文。原文主體是這樣的:
父母都不是香港居民,在港出生的孩子應否自動成為香港居民,可以留待法律界處理。我比較有興趣研究,為甚麼內地父母希望來港產子。
有人認為,雙非父母是利用法律的漏洞,謀取個人利益,香港的福利制度將要崩潰。
我想起自己的父母,他們本是內地人,父親在鄉下從商,母親是家庭主婦。戰後,他們來到香港,為的是追求較好的生活。
我的父母享用了本港的醫療服務,我在廣華醫院出生,費用全免。然後,我們一家入住公共房屋,地方雖小,尚算整潔衛生。我又受惠於本港的優質教育,現在做了醫生,並在報章寫專欄。
我不斷思考:「當年我在廣華醫院出生時,跟現今的雙非嬰孩相比,本質上有何不同?」
270字之中有170字其實是懷想昔日的自己,懷舊「思考」而已,也鬧到七彩,《蘋果》讀者為何咁大反應?
我認為是文章的題目出事。五個字:「我同情雙非」!
撩交嗌啊!
換一個文學一些的題目,就會鬧得少一些:「記憶中,我似雙非」。
6 則留言:
Good advice for 區樂民!Much more skillful!
蘋果的留言, 很多已反駁了他的論點啦
「當年我在廣華醫院出生時,跟現今的雙非嬰孩相比,本質上有何不同?」
本質上有何不同 ? 驗DNA比較就分唔出, 問題是歷史時空完全不同, 如果佢早100年在同一地點出世, 仲會唔會講得咁風騷 ?
俾人鬧, 係好多人覺得你o係度曬命, 以你o既地位收入, 現在使唔使同人爭床位, 公屋單位......
好心你發揚 "大愛" 時, 想下具體的環境
其實若從感性角度看雙非,區醫生的觀點是沒有大問題。只是若從實際的公共資源的協調,香港現時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實施這份大愛。至少醫療系統已負荷不到了。其他人閱後會出言責駡,只是純粹用負面和對立的角度;那當然會指責區醫生的不是。其實不單區醫生,現時的專欄作者稍為與大眾略有不同的觀點,便會被狂駡的批鬧形式。這已成為香港的另一種文化,容不下多元化的聲音,只可以是非黑即白。希望區醫生不會因此而影響情緒。
其實,正正是希望從理性,而不是族群衝突的角度看雙非嬰,才有此議。
褔利資源的使用,當然可以看成是公共財政上的淨消耗,但也可以看成為對社會的長遠投資。
假如是前者,當然希望是消耗在香港人身上,才是公平。但假若是後者,意味著雙非嬰長大後成為了香港社會的一員,作出的貢獻可能比當初消耗的資源更大,特別是在香港的出生率越來越低的背景之下。
區醫生以自己作為一個獨立活生生的例子,反證雙非嬰並非是公共財政上的淨消耗,正是舉重若輕。反對者除了語言暴力之外,應客觀理性指出區醫生作為如假包換的雙非嬰,為何「不是」對社會有傑出的貢獻。
關鍵是香港沒有出入境管理權
若境外人口的嬰兒佔出生率一半, 日後必產生無數社會問題, 所有先進文明的地方, 也不會坐視
現在北區上水的學位紛爭, 在平民間的氣氛已十分緊張, 對基層這是好實在的事情, 子女不能原區就讀, 跨區上學的交通費, 及連帶的開支, 是即時抽緊家庭使費的, 生活在抽象討論的人是沒有這種刺痛感的
區醫生以自已的孤証, 感性地外推至全體, 沒有考慮到被影響的人, 才是缺乏理性基礎, 反正他不必直接負出代價, 戴完道德光環之後好風涼囉 !
區醫生, 什麼叫做 「一將功成萬骨枯」, 歷史是歌誦帝王將相的, 但能爬上金字塔頂端的是少數, 是不能作為通例推廣的
對沒有選擇的人, 二十個人排隊, 同三十個人排隊, 分別是很大的, 是很機械性的殘酷, 沒有多少詩意感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