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在〈一人把關是好主意嗎〉帖文中提到一個好事的友人。他的一樣興趣,是試探朋友對敏感政治話題的立場和底線。這天他又來了:
「你前天寫『實質回歸』,欲言又止,看你的讀者留言,他們不滿足啊!」
「已經盡量講清楚了,不過因為太前瞻,難入耳吧。」我不讓他糾纏。
「其實你的意思,就是浪子回家,遲早要守家規吧?」
這想法倒新鮮。「那就不是『實質回歸』,而是『實質回家』了。」我靈機一動。
「怎樣『實質回家』?」
「比如一個孩子,當年寄養給洋人夫婦,受洋人文化熏陶太久,現在回來同住了,但就樣樣看這個傳統家庭不順眼,心態上不成為一家人。這只是『人身回家』,未曾『人心回家』。」
他似懂非懂:「那就是要多些時間重新培養親情。」
「問題是,已經同住了15個月,為何比起初回家時更疏離?」
「對呀,你來說說,為什麼?」
又在試探我的看法了。
「兒子滿腦子『個人自由』,家規卻要『食不言、寢不語』;亞爸要『長幼有序』,亞仔『冇大冇細』,怎樣對話?」
「那怎樣收場?」
「我之前不是早說了嗎?未來10個月,定必進入『實質回家』階段。」
1 則留言:
強迫回家,不怕離家出走嗎?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