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2日 星期日

「未來的醫院」: 第一問

從《明報》副刊專欄告退後,我在醞釀一個較長篇的寫作計畫,恰巧《明周》來約,讓我寫一列有主題的文字,這便又動筆了。
我在想著一些關於「未來的醫院」的問題。這個題目借自Eli GinzbergTomorrow’s hospital一書。那是十多年前從網上郵購的。當日見書名便訂購,買錯了。作者並非探討未來醫院的面貌,反而是十分實際地剖析,在美國那有病的 醫療體制內,醫院如何能自保求存。
我想問的不是這個。我的「第一問」是:
德蘭修女有醫院嗎?
你一定聽過德蘭修女Teresa of Calcutta19101997的事迹。德蘭修女一生服務「窮苦中的至苦者」,1952年,她在印度加爾各答設立第一間窮苦垂死者的收容所,緣起是有點偶然,但其後陸續開展「仁愛之家」,至1996年有數千所遍布全球就非偶然。1979年,她獲頒諾貝爾和平獎。她逝世,印度為這個阿爾巴尼亞人舉行國葬
這些收容所是醫院嗎?好像是,卻又不是。收容所有病床,很可能也有醫生護士義工在其中工作,為什麼它不是「醫院」呢?當初德蘭修女堅持脫離修道會做自由修女。她放下修道會中學的校長職,去接受醫療訓練,原意是加入當地醫院工作。一天,她在路上見到一個破布裹腳、傷口滿是蛆蟲的老婦。送到醫院,再三懇求下醫院只肯暫時收容幾天,醫生提示她去市衛生課求助。課長有善心,破例帶她到一座寺院,將寺廟後面一處地方免費給她收留無家的病人。這連正式護理院也不是,它當然不算醫院。
醫院要有正式管理,有必要的規章制度,也不能選擇只照顧某些窮人,這可能「構成歧視」?
然而,在不少醫護人員心底,醫院的本來面目應該就是那樣的吧?他們會嚮往這樣純粹地照顧病人。
「現代醫院」離開簡樸助人的模式很遠了。未來的醫院又將如何
下一問:未來醫院有德蘭修女嗎?
《明報周刊》201285日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