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18日 星期六

未來醫院有德蘭修女嗎?

上周談到,德蘭修女為「至苦者」開設收容所,儘管沒有醫院必需有的基本設施,更不符合現代醫院的管治要求,但它救治無助病者的純粹的精神,提醒我們:醫院應該有這樣的靈魂。
救治無助病者的收容所边不是德蘭修女的發明。Guenter RisseMending Bodies, Saving Souls: A History of  Hospitals2章縷述,早在3世紀,東羅馬帝國的首都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sople) 就開始了設置院舍,收容窮困者的院舍是xenodocheion收容傷病者的院舍是nosokomeion。現今醫學名詞nosocomial(住院的) 就與拉丁文nosokomeion同源。
聖經敘述很多耶穌治病的故事,無論我們是否相信神蹟,耶穌這種以大愛為各地平民施治的行為,本身就很不平凡。耶穌的門徒承繼了救助貧病者的傳統,但尚無開設「醫院」的條件,直至君士坦丁一世(Constantinus I Magnus272-337 A.D.)在位之後。君士坦丁是拜占庭帝國(Byzantine empire) 的大帝,但尊崇基督教,在他統治下,基督徒醫治貧民的傳統得以院舍形式開花結果。在耶穌之前,猶太民族和古埃及社會也有救濟窮困者的歷史的,但以矜憫之情和宗教大愛來設立院舍,濟助病困民眾,應是從君士坦丁堡才形成規模面貌。Nosokomeion可以視為後世的醫院的雛形。
天主教和基督教傳統之外,其他宗教(如佛教) 和慈善團體,也有類似的濟世事業。然而,教會醫院在現代也面對不少挑戰,修女在醫院的主導角色日漸淡出。我在1990-93年任職於律敦治醫院,先前那是肺病療養院(sanatorium)紀寶儀修女(Sr. Gabriel OMahony1920-2006) 1985-89年的院長,再之前是亞規納修女(Sr. Mary Aquinas Monaghan) 。我初到任時,還有機會見到Sr. Gabriel巡房,那種感覺和現今醫生巡房是很不同的。
如果問:「矜天憫人的精神在未來應繼續在醫院發揚嗎?」大家必會贊成,但未來的醫療生態是否有濟世的土壤,卻並非簡單的贊成與否的問題。(下一問:未來醫院還濟世嗎?)
《明報周刊》2012811日刊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