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天接到兩個電郵,不約而同提醒,我在《明周》寫的「未來的醫院」系列第三篇,裡面有一處錯誤。
我的原文:『未來的醫院還能「濟世」?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問題。荃灣有仁濟醫院,名字的由來相信與「仁心仁術」和「濟世為懷」的理想有關,中國近代史上有美國傳教醫生嘉約翰(John Glasgow)1859年在廣州開設的博濟醫院,並設立中國的第一間西醫學校,貢獻甚大。』
温哥華李先生:「區大夫:今日拜讀大作,嘉約翰的英文名字是Dr. John G. Kerr, 他在博濟醫院附設西醫學校兼收真光神學院女生,成為中國最早男女同校先河之一。」他也提到,(廣州)嶺南(大學)當年亦收了四名女生。
嘉約翰的全名是John Glasgow Kerr。我誤把Glasgow當作姓氏了。
黄岐醫生的電郵除了同樣點出這處筆誤,也提示,荃灣仁濟醫院名字的由來相信是源自早年上海的「仁濟醫院」,也是由傳教士醫生創立的。
綜合網上資料:
上海仁濟醫院成立於 1844年,原名中國醫館,為英國倫敦會傳教士雒魏林 (William Lockhart,1811-1896)在上海南市創辦,是上海開埠後建立的第一家西醫醫院,也是中國第二家西式醫院。它是現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的前身。
博濟醫院的前身是專治眼疾的「眼科醫局」,創建於 1935年,是中國第一所西醫醫院。1856年,它被火燒毀,三年後另闢地復建,正式命名博濟醫院。Dr Kerr 主理的是這所新醫院。1865醫院遷至廣州仁濟橋路。同年,醫院設立中國第一所西醫學校「南華醫學堂」。1930年,合併入嶺南大學。1985年月由國家衛生部命名為「中山醫科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2001年,中山大學與中山醫科大學合併,醫院改名為「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