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國民教育」之爭,使香港社會面對掉進「去中國化」陷阱的危機中。反對國民教育者,將「中共」等同「中國」,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
讀到這裡,讀者應會問:保釣人士登上釣魚島跟《亞洲週刊》的專題有什麼關係?
這一艘從香港啓航的船名叫「啟豐二號」,船上十四人,包括四名船員、二名鳳凰網記者、保釣人士八人,其中有六個香港人、一個澳門人和一個大陸人。
問一個問題:船上那位「亞牛」和其他幾個香港人,按其一貫的政治立場,相信都反對現今推行的「國民教育科」;同樣地,反對「國民教育科」的香港人,很多也支持保釣。他們應該給貼上「愛國」還是「去中國化」的標籤?
《亞洲週刊》專題可以在網上讀到。下面節錄專題的主體文章(陳競新:〈香港國民教育之爭拒絕去中國化危機〉) 數段。
附錄:文章選段
『…就是在這樣的畸形的氛圍下,中國的形象被妖魔化。不少年輕一代認識的中國,就是六四、李旺陽、毒奶粉、貪污腐敗…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刻板印象。由於他們否定中共政權和它的黨國體制,也使「中國」二字變成了一個髒字眼兒,讓新一代似乎視「中國」為洪水猛獸。「中國」變成了一個被痛苦政治所綁架的符號,成為一個不斷被妖魔化的名詞。
『…這就是當前香港社會的「去中國化」危機,由於「反共」,不自覺間變成了「反華」,殊不知「中共」不等於「中國」,而反共更不能變成反華。於是今年的「七一」達四十萬人的遊行隊伍間,竟是一片旗海,布滿港英殖民旗幟,各股懷緬英殖「Good Old Day」(過去的美好日子)的年輕人不約而同湧現。除一萬兩千枝小旗外,「香港旗飄揚」(按:這是一個参與七一遊行的網上群組)更散發了接近八百面九十六乘一百九十二公分的大幅旗幟。
『…那是一種印象,一種感覺。正當北京高度關注香港「人心回歸」,英國殖民旗海的湧現,卻是年輕人處身在政權與國家的夾縫中,對本身身份認同混亂的反射。心中瀰漫著一股反共、恐共的情緒,越來越多年輕人正自覺或不自覺地,拒絕承認自己的中國人身份。
『…一些學界人士指出:西方的學術界都對中國的發展有不少正面的評價,從哈佛大學的費正清(John Fairbank)到耶魯大學的史景遷(Jonathan Spence)都對中國的發展有比較中肯的評價,而不是一面倒的謾罵。但關鍵是無論褒貶,今天香港的不少市民,卻是對中國只有非常淺薄的刻板印象,對一些基本事實也搞不清楚,並且也往往因為對中共的不滿,「禍延」中國的歷史,連中共以前的中國和中華民族歷史,都是「朦查查」(迷迷糊糊),在中國問題的了解上,往往遠遠落後於西方研究中國的大學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