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夭說,關於香港的國民教育,可以先問一些簡單的問題。
今天問第二個問題:國民教育要不要反面教材?
要弄出完整的國民教育教材很難,要有共識更難。按照「破壞容易建設難」的道理,選取反面教材,應該比較簡單吧?例如那本觸發風暴的專題手冊,由官方出錢外判再外判粗製濫造,其中借「中國模式」扮學術歌功頌德的一章,就是很有共識的反面教材。
昨夜一段新鮮熱辣的倫敦奧運新聞是不是反面教材?羽毛球女雙分組比賽,于洋與新拍擋王曉理為求在下一輪比賽避開另一線的中國組合,故意敗給南韓對手。在其他球類的分組賽事,例如足球,有時亦見到為「走線」而策略性地放軟手腳的,有時是因為反正已出線而「留力」;但從電視所見,于、王組合豈止是「留力」?從比賽的第一分開始就故意把球打落網和打出界,努力失分,差不多等如踢足球射自己龍門。對手南韓球員先是面面相覷,隨即有樣學樣,四個人鬥輸波,花錢買票進場的觀眾噓聲四起,經球證嚴厲警告也好不了多少。
結果于洋、王曉理「成功」落敗,以次名出線。因為她們這一場賽果不正常,另一南韓對印尼分組比賽的四個球員亦相應放軟手脚,爭輸以求避開中國隊。
八名球員下場一樣,因「打假波」被取消資格。這開創了咱們體育強國領導外國球員造假的先河。
「打假波」是否國民教育的反面教材?應該是。但這個故事的教訓是什麼?如果她們沒有被取消資格,「走線」成功,最後更奪得金牌,那還是不是反面教材?如果說沒有體育精神的話,贏到金牌也不值得自豪,豈不是等如承認:普世價值---體育精神不是中國獨有的價值---比國家的光榮更可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